【腾讯云】即时通信IM接入AI服务,高效构建智能聊天能力

昨日,万安文化馆正式开馆,少年儿童有序参观展区

“北京西郊万安公墓,蓄积京都大地之灵气,镌刻无数名人义士生前身后之传奇……”昨日,在沉静悠扬的乐曲声中,北京市万安公墓“礼赞生命品文化弘扬精神展家风”清明主题活动拉开帷幕。当日,位于公墓北侧的“万安文化馆”也正式启用,馆内设展览《向死而生慎终追远——北京市万安公墓历史文化展》,并正式向社会公众开放。展览设置三大篇章,立足百年万安历史文化全貌,全方位展现万安公墓创建改组、经营发展和改革创新的历史进程,多层次挖掘名人墓园文化资源,宣扬先进事迹,讲述生命故事,通过发挥墓园文化教育传承功能,打造文化万安,造福社会大众。

展览展品丰富且互动感强

世间最安谧静美的人生终点站是墓园。公墓作为现代社会的集中殡葬空间,承载着浓浓亲情,延续着无私大爱,孕育着精神传承。始建于1930年的万安公墓开创了北京现代公墓先河,本次展览全面回顾了万安公墓近百年来的历史文化发展历程,用丰富的展陈手段诉说历史、弘扬先进,也是万安公墓从传统的殡葬纪念场所向文化场所转型的一次生动实践。

走进全新的万安文化馆,浓郁的文化气息迎面扑来。展厅入口处左右两侧,两组一人多高的人物故事墙引人入胜,展示着麻风病防治专家李桓英、“两弹一星”元勋于敏、建党先驱李大钊、散文大师朱自清等10位长眠于万安公墓的著名人物事迹,充分彰显了这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本次展览充分利用旧有建筑部分房间及走廊空间进行布展,展厅总面积达1361平方米,其中室内面积43.2平方米,室外走廊外墙面积519.8平方米,内墙面积798平方米。展线全场达122延米。北京青年报记者发现,其中的展陈方式十分丰富,上展图片资料总计380张,上展实物达168件。除了传统的图文、实物、显示屏展示之外,展厅内还设置了触摸互动屏、立体雕刻、沙盘、三维建模展品,以及聆听体验区,极大丰富了展览的形式,提升了观众参与感。

“明史鉴今”讲述百年历史

整个文化馆主题展览分为六个部分,包括序厅、前言、三大篇章及结语。伴随着大屏幕上的主题片,一场独特的生命文化之旅正式开启。

第一篇章聚焦“历史沿革:百年奋斗初心如磐”,主题为“明史鉴今”,讲述万安公墓自1930年创立以来的发展历程:中国墓葬制度源远流长,墓地的发展几经变迁,现代公墓是人类文明标志的阶段性产物。20世纪30年代,香山脚下,万安公墓的创办适应了丧葬习俗革新和现代公墓发展的时代需要,是北京建立最早、历史最长的现代公墓,开辟一个废除私葬、力图清洁的风气之先,实为社会的一大进步。

自创立以来,万安公墓沉淀岁月,栉风沐雨,由私营墓地实行股份合资制,逐渐改组为独资经营,继而接受改造、归为国有,在创业守成基础上不断创新经营。在这里,人们可以看到当年万安公墓的创建人档案、最初设计的万字符墓徽、最初的公墓章程、建园初期的旧景等历史资料,以及后来万安公墓所经历的改组、政府接管及殡葬改革全过程。

现场,一件件充满历史感的石刻实物也在无声地讲述着属于万安公墓的时光故事。其中,有明清时期的云鹤纹石础,它既是建筑的基础部分,又是保护木柱不受潮腐蚀和增强建筑稳定性的重要构件;有清代乾隆年间龙纹石墩,常用于满族神杆祭祀活动;有清代的“陵墓神兽”石坐狮,以瑞兽的形象立于墓园内,祈佑平安长寿;有民国年间的石牌坊构件,象征着对逝者的思念和尊崇……这些物件充分展示着我国传统墓园文化的历史和内涵。

“生命故事”致敬革命先驱

“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万安公墓事死如事生,默默讲述着不尽的生命故事,润物无声,启迪后人,将与时空同其久远。第二篇章为“向死而生:死而不朽定格生命”,主题为“生命故事”,讲述长眠在万安公墓万千逝者的生平事迹和生命故事。

在万安公墓,最为人所熟知的便是李大钊烈士陵园,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同志长眠于此。他矢志于民族解放之事业,以不朽之“青春”浇筑出共产党的理想与信念。在展览第二篇章,用了大量的历史图片和文字展示了李大钊烈士陵园的修建过程。同时,现场一组石碑格外显眼,这是朱德、陈云、陈毅、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等革命先辈为李大钊同志写的题词。“永远纪念李大钊同志”“向伟大的中国革命先烈李大钊同志学习”“革命先驱永垂不朽”“高风亮节光照千秋”……遒劲有力的文字,既是向先驱者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又是向后辈们发出号召,在追寻红色记忆中,接续传承红色基因。

“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昨日不能唤回来,明天还不确实,尔能确有把握的就是今日。今日一天,当明日两天”……墙壁上,字字句句耳熟能详,李大钊同志的作品更是直击人心。

另一侧墙上还陈列着不少万安人物事迹:王以哲、何思源、沈安娜、于蓝、曹禺、容国团……他们用饱满的生命,给时代刻下了深深的印记,也在给后人以继续前行的力量。

“追思传承”感悟生命力量

江流入海,叶落归根,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第三篇章为“慎终追远:祭尽其敬传承精神”,聚焦“追思传承”,开展生命纪念,以各种形式缅怀生命,传承生命精神,实现生命价值。

北青报记者在现场看到,第三篇章专门设置了一个互动感十足的聆听体验区,吸引了不少参观者。在这里,让故事发生,与声音一起远行,拿起听筒放在耳边,人们能听见李大钊的《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朱自清的《匆匆》、戴望舒的《烦忧》、穆旦的《冥想》、陈白尘的《忆眸子》、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季羡林的《黄昏》……在低沉的朗诵声里,一起聆听生命故事,感受人生价值,体悟生命力量。此外,人们还可以在电子屏上观看万安公墓主题影片,也可以翻阅万安公墓的经营理念,或是在寄语墙上,写下自己对于生命的感悟。

不经意间抬头,天花板上,一组时光大事记沿着整个展线有序排开,记录了万安公墓近百年来的关键事件:1930年,王荣光与蒋彬侯创办万安公墓;1931年9月,万安公墓办事处正式成立;1933年4月23日,李大钊公祭仪式举行并入葬万安公墓;新中国成立初期,万安公墓仍为私营性质;1960年11月24日,市民政局正式接管万安公墓;1983年10月29日,中共中央隆重举行李大钊烈士陵园落成典礼;1999年,新建骨灰长廊……随着改革的持续推进,万安公墓持续开拓进取,2012年荣膺全国殡葬改革示范单位;2021年,推出《不朽的功勋——李大钊生平事迹展》;2022年荣膺北京市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单位……步步前行,人们可以充分了解万安公墓从建园到发展至今的全部历史进程,见证一座百年公墓不断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北京市万安公墓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李海生说,万安公墓是纪念缅怀先人先烈先贤的精神家园,而纪念缅怀的最大力量在于精神传承。建设万安文化馆就是要弘扬和传播红色文化,通过红色文化教育、生命文化教育,让更多群众了解万安公墓的发展历史、工作内容和服务理念。万安文化馆也将成为一个全新的宣传载体,通过深入挖掘并全面展示馆内人物历史故事,让更多的公众了解到革命先烈、院士、劳模等人物的先进事迹、个人风范以及优秀的家训家风,不断激励后人。“今日万安文化馆正式开馆,今后将随时对社会公众开放,大家可以来此参观、游览、纪念,为群众搭建起一个精神传承的文化平台。”

李海生表示,新时代新征程,万安公墓将坚持以服务为基,以文化为根,以传承为魂,奋力推进现代殡葬建设,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人文化、生态化、现代化墓园。

文/本报记者蒋若静

摄影/本报记者魏彤

内容分享:
【腾讯云】云服务器、云数据库、COS、CDN、短信等热卖云产品特惠抢购
Top